春光明媚,蔚藍的天空下,一架槳翼飛旋的植保無人機,在與麥田保持著3米左右的高度,從北向南、從南到北,一行接一行折返,勻速飛過,隨即一條條淺白色農藥霧帶緩緩沉降在綠油油的麥田里。這是4月26日上午,記者在海通鎮中尖村二組種糧大戶孫虎的麥田里看到的情景。“小麥揚花期,赤霉病的防治相當重要,根據農業部門建議,最好防治兩次,這500畝早麥噴藥結束,我還有2000多畝的小麥植保訂單!”孫虎一邊熟練地操作無人機,一邊說。
眼下正值全縣小麥產量形成、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。鶴鄉大地處處可見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藥的身影。在與記者的攀談間,孫虎回憶起以往給小麥噴藥,那真是最令人頭疼的事,雇人費工不說,噴藥也不均勻。“去年,我們合作社購買了植保無人機,一臺無人機裝一次農藥,每小時可完成60至80畝小麥的藥物噴灑任務。而且省水省藥省時,里外算下來一畝田可以節省幾十塊錢。”作業現場,孫虎指著一塊麥田說,“比如,這塊小麥田約100畝,如果人工噴藥,三個人噴藥需要干上整整一天,相當費時費力費錢。現在有了植保無人飛機,這100多畝地一個小時就能干完,不僅節約了時間和成本,而且提高了噴藥質量和效果。”
曾幾何時,傳統植保噴霧效果差、藥液漂移浪費嚴重、植保工人短缺等因素制約高效植保機械的推廣應用,“無人機‘上崗’后,幫助農戶實現了‘機器換人’,減輕勞作辛苦,節約投入成本。”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和傳統的人工噴藥相比,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藥具有噴藥效率更高、防治效果更好、綜合成本更低、遙控操作更安全等優勢。而且植保無人機的廣泛使用不僅加快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步伐,還為我縣穩定糧食產量、保障糧食安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。(本報通訊員 宋玲玲 記者 周蓉蓉)